「中國史」是「臺灣史」的重要部分!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,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。 以歸零、新解的思維,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、理解中國、理解世界的書── 【本冊簡介】 春秋,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,服膺「賴活不如好死」的生命原則,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?戰國,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,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、人民躲不掉的日常,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? 雄辯,是戰國的風格標誌。墨家以「天志」保證兼愛;孟子讓「仁義」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;荀子講「禮」的約束訓練;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;而在南方的楚文化,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,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原。最後勝出的法家,靠的是現實示範,由此建立「絕對王權」的起點。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。抗拒死亡、相信久長,是秦始皇的執念;雷厲執行一統、重今賤古,是秦始皇的野心。但法家的「輕罪重罰」,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,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…… 【突破看點】 ◆ 從《左傳》等自殺故事,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◆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「戰」,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◆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,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◆ 從兵馬俑考古,挖掘秦始皇「空前」的心事 ◆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【系列特色】(共13冊,陸續出版中) ◆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──只看臺灣,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。從臺灣主體性出發,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。 ◆ 既是「一家之言」,又超越「一家之見」──楊照自比為「二手研究整合者」,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,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,建立有意義的觀點。 ◆ 全「新」的讀史方法──考古挖掘、敦煌文獻、大內檔案……,王國維、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,以及中、臺、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,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、新觀點,取代傳統舊說法。 ◆ 用問題邀請讀者──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,不只學What(歷史上發生了什麼),更要探究How and Why(這些事如何發生,為什麼會發生)。 ◆ 點燃思考的靈光──從社會型態、民生經濟、食衣住行、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,關注歷史變化脈絡,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。 ◆ 學習「活」的歷史──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「王朝史觀」,去除「中國同質性文化」的假設,改用「求異」的眼光,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。 ◆ 清奇的「說史」方式──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,亦有歷史的現場感,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。 各界推薦 小野(作家).祁立峰(《讀古文撞到鄉民》作者).余遠炫(歷史專欄作家). 果子離(作家).胡川安(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). 張大春(作家).張鐵志(作家).黃益中(公民教師、《思辨》作者). 詹宏志(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).楊斯棓(方寸管顧首席顧問、醫師). 蔡詩萍(作家、廣播電視主持人).鄭俊德(「閱讀人」創辦人). 陳一隆(臺中一中歷史教師).陳婉麗(明道中學歷史教師).曾冠喆(薇閣中學教師). 黃春木(建國中學歷史教師).蘇美月(高雄女中歷史教師).黑貓老師(網路說書人). 文化界、教育界 磅礡推薦 臺灣是臺灣,但唯有認識中國,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。──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,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「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」非常重要。──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,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。了解臺灣,認識中國,才能立足世界。──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,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,提供嶄新的視角。──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,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,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。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。──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。──曾冠喆(薇閣中學教師)
Featured Series
1 primary book不一樣的中國史 is a 1-book series first released in 2020 with contributions by 楊照.
Reviews with the most likes.
There are no reviews for this book. Add yours and it'll show up right here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