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起来很流畅,翻到最后一页才惊叹“这么快就结束了”。这本只有两百多页,和前两本相比,确实存在差距,只能算是一点第一部的后续,作为第三部,它的内容还不够,有承上启下的作用,依然留下了大量疑问给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书。
这本书和前面两本很不同,在开头就出现了好几次《基督山伯爵》的名字,表明主题不是诅咒,而是仇恨和复仇。揭露了费尔明多年前在监狱中和戴维的相遇相识,并在戴维的帮助下成功越狱。从他的讲述中,我们得知,婚后的伊莎贝拉经常找典狱长巴利斯请他把戴维放出来。而无耻的巴利斯只是为了戴维帮自己修改书稿而把他关起来,伊莎贝拉知道真相之后,威胁巴利斯如果不释放戴维,就把这一秘密曝光,而这恰恰导致伊莎贝拉被毒害身亡,达涅尔也就失去了母亲。虽然伊莎贝拉和森贝雷结婚,但她一直爱着戴维。
这是一本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悬疑小说,这本书的侦探有好几个,但是水平恐怕都不算出众,出场人物有些多,故事显得有些混乱。
我比较喜欢的角色是维吉尼亚・瑞福,非常有魅力的女人。主人公安东尼的塑造不算很好,有时候我也怀疑他是不是幕后黑手。警长巴特尔给我感觉就是一个扑克脸角色,全程“面无表情”,让人以为对案件胸有成竹,结果全程打酱油。
最后维吉尼亚和安东尼发糖,有点突然,这两人居然暗度陈仓,看了一下其他评论对维吉尼亚的回顾分析,这确实是情理之中的。
一本关于中国文字诞生和演变的书,不算很严肃,可以看出作者对甲骨文的“图像”世界很喜爱。
随着日常生活接触英文次数变多,我有时候也有点懊恼为什么我不是出生在英语的世界中,而是先学会了这些方块字?键盘上都是26个字母,打字都转换一次变成中文......这本书就告诉读者,中国的文字和其他拼音文字不同,它由描述图像而来,后来造字演变成造形声字的流水线工作,每个字都是经过了许多次修修补补才变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模样,它们之间有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,但这同时也令文字有了丰富的含义,这恐怕是英文不具备的。
这本书作为收官之作,差强人意,解答了很多前作遗留问题。前半部份是阿莉西亚的探案故事,我认为比较沉闷,塑造人物角色上面没有前面几部讨喜,后半部份阿莉西亚和费尔明接触后,故事多了一抹亮色,变得有趣起来。结局属于happy ending,除了悲惨的姐妹花双双自杀,离开了这个伤害她们太深的世界。
这是一本苦难的回忆录,作者是犹太人,亲身经历了在集中营里的一切,除了焚烧炉。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光,也是上帝已死的证明。每天几百上千犹太人被丢进焚烧炉里烧死,活下来的犹太人承受了更多的苦难,他们和家人分开,每天只能吃一点面包和汤,挨的拳头比吃的饭还多。他们每天在地狱里活着,内心早已经麻木,甚至为了一块面包打死父亲......
不真实,难以置信,像噩梦一般,这种事确确实实地发生了,在集中营发生的一切,骇人听闻。
看之前我就知道这本书的风评差,所以可以说我带着有色眼镜看了这本书。作者是个人类学者,这本书也是田野调查,但是,我感受不到人类学家的视野,而是一个妇人为了融入上东区表现出��焦虑渴望的姿态。甚至,我认为这本书更接近一本小说,而不是一本社科。
这是一本现代作家的小说,或者说是一本典型的畅销书,手法十分常见。
阅读还算流畅,但是翻译水平一般,又看到“差强人意”被用错。
主角是多莉丝,一个漂亮女孩的一生,也是她渴望爱的一生。小说以回忆和现实交错进行,和《神秘大道》的结构一样,也都是关于主角失去所爱之人的故事。但是这本书显得有些粗糙,很多细节没有打磨到位,故事有点俗套,读者难以感同身受。
无巧不成书。在我看完《黑夜》之后,随意挑选的下一本书居然同样是二战背景,虽然这本和上一本是不同的文体,却同样展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恶行。不同的是,这本书在紧张刺激之余,慷慨地给读者一个好结局。
这本书属于阿加莎的汤米和塔彭丝探案系列——一对有默契的夫妻!作为阿婆早期的小说之一,在质量上可能稍有逊色。最后全靠塔彭丝将计就计,找到隐藏最深的N和M。前面的烟雾弹太多了,结果是这两人,令人意外。
怎么评判一本哥特小说?我认为是能不能表现出疯狂和恐怖的氛围。按照这个标准,这本书做得不错,在晚上看好像鬼魂从屏幕里悄无声息地像雾气一般蔓延到我的房间,我被吓到了。
这本书前期节奏有点缓慢,惊悚成分再高一点就好了。
我一直在思考标题里的小小陌生人是指谁。书里也不止一次提到了这个描述,百厦庄园接连下黑手却从未站在舞台上的鬼,一直作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法拉第医生。直到最后,谜底如同作者不断暗示的那样揭晓——鬼和医生正是一体两面。医生对百厦大厦近乎疯狂的执念,使欲望成形,伤害了住民艾尔斯一家人,而“鬼”从未出面伤害过医生。我不喜欢医生这个角色,他总是判断别人生病了,遇到的鬼,不过是精神问题,而自己才是问题的中心。在和卡罗琳准备结婚的时候,完全一厢情愿,让人觉得厌烦。
藏在匿名信背后的简单谋杀案,最后马普尔小姐出场,从人性出发,才找到凶手——那个为了新娶一个美貌的教师为妻的人。和其他作品相比,这本书的观感不是很好,或许是没有什么新意,或许是阅读过程比较碎片化,最终我不太喜欢这本书。
看前90%的时候,这本书感觉只是一本普通的小说,没有什么哥特味。最后10%作者好像想到了什么,把之前藏着掖着的设定一股子写出来,暗示希斯克利夫先生是吸血鬼,在我看来这样的处理有点火急火燎的。
大部份人物在开头就出场了,一下子记住这么多人名有点困难,所以我做了人物关系图,看了几次开头才捋清楚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,主要一个角色的称呼有好几种,并不一直是一个某某先生。
环境对成长的影响,会让人变成一个心理扭曲的人,虽然是爱,却要用报复的方式来实现。说不出哪里吸引人,但读者随着迪恩太太这位老管家的讲述,对发生在过去的疯狂故事产生了一种猎奇的快感。希是一个反派角色,看他毁灭两个家族,否认上帝,在一众颂扬圣经故事的作品里,还是比较独特的。
这个版本是节选本,由多个译者翻译。小时候很喜欢看,有些故事我还记得大概。现在看就发现原来这个故事是套在那个故事下,那个故事原来不是我记得的那样......相比小时候看的儿童版,故事细节更加丰富,有时候会觉得故事有点冗长。
角色视角变化频繁,我不喜欢。人物刻画单薄,不够形象生动。几天看下来,悬疑氛围不错。一个庞大的迷局,出场人物极多,看到后面经常忘记这个人什么来头。赵不弃一家人调查背后的真相,最后发现了这是一场由幕后势力操纵的傀儡戏。这几十条人命的案子,只是一个开端。